like

2012年9月20日 星期四

當「享受吧!一個人的旅行」遇到「深夜食堂」


一直對飲食和旅行抱持極大的熱情。在深刻體會弱雞如我,無法勝任專業廚房的重度操勞之前,我也曾經作過藍帶大廚夢。

吃固然愛吃,胃口卻太好,吃什麼都開心,從不是味蕾發達、挑精揀肥的美食家,也沒有「二十分鐘上四菜一湯」的好廚藝,能變魔術般一瞬間從廚房端出糖醋排骨和酥芙蕾。

俗話說「歪嘴雞,吃好米」,但我這隻雞什麼都包著好奇心吃下肚,吸引我的是食物背後的故事。食材是哪裡生產的,風土人文為何孕育出這個食物,如何吃,什麼時候吃,和誰一起吃,等等等等。

過去幾年在國外的經歷,讓我得以用帶有異國風情的不同故事,來分享我看到的各個文化中,食物的生產、消費、烹煮、共享。

口舌咀嚼之間,人和人產生了連結,人和大地更產生了連結。
  
跨越空間和時間,天地自然的運作,其實用「吃」和「被吃」,就可以概括了。

對台灣太過熟悉,很多事都習以為常。一到國外看什麼都新奇,五官五感全開,像新生幼兒般常有不同的發現   進而自我觀照、反思。

一道火腿煎鱒魚能回憶西班牙老祖母的癡狂年少,一盤青木瓜沙拉可以道出泰國吧女的美麗與哀愁。用丹麥高級瓷器吃飯時,發現「台灣人不太講究擺餐桌ㄋㄟ」,然後由點而線而面,一層層思索背後的社經網絡、歷史糾葛。   

我不過是好奇的草根觀察者,一個說故事的人罷了。

遠在文字發明之前,人類就習慣圍著火堆,分食聊天。

我寫的,就像「深夜食堂」的酷老闆一樣,都是食物的故事。

人生在世,獨食山珍海味、龍肝鳳膽,再美味也比不上餐桌上、一家人般共享清粥小菜的溫暖;行遍天下,長眠時,也不過一張床的大小。

若讀者看了,對一個說著異國語言、吃著不同食物的陌生人,有了同理心、起了共鳴,而對地球另一端,多了一絲理解的話,就是對我最大的鼓勵。